语言编程即学即会
小朋友学习编程,可以学习C语言吗?
零基础年龄偏小的孩子,这是学习编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将孩子带进门,所以可以选择学习图形化编程,例如:Scratch,这款软件整体设计非常适合零基础初学者使用,学习门槛很低,但是做出来的作品却可以很棒,由于是做一些动画、游戏,非常适合,而且这些作品类型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所以孩子学下去的意愿就会很强。虽然Scratch是为初学者设计的,但是里面所包含的编程逻辑和算法一点都不少,可以为未来学习更高级的代码编程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第二、如果孩子有一点基础或者年龄偏大
对于学过一些图形化编程知识或者年龄偏大一点的孩子,建议学习Python,为什么推荐Python呢?大家可能也了解了一些,大部分的声音说Python是最适合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最适合AI开发的语言,等等。其实我的理解是,Python具有很丰富的库,可以实现很丰富的功能,而开发者又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库里面的实现原理,说通俗点,Python开发就像搞装修,有很多的装修材料可以使用,装修师傅只是负责使用这些材料把你的房子装修的很漂亮很舒适,他并不用去考虑这些装修材料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生产工艺是怎样的,所以Python开发更贴近于用户,贴近于使用者,更多的是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库来开发相应的功能。
第三、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大了(至少也要五六年级,最近是初中),又有一点编程基础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可以学习C语言的,由于C语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实现功能都需要一步步编写出来,不象Python的库那么丰富,而且C语言的应用更多是面向于底层,系统层面的,所以孩子不仅要学习C语言的编程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底层逻辑,以及算法的实现机制。
综述,孩子学习编程不要拔苗助长,在合适的阶段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这样孩子才能有兴趣,长久的坚持学习下去。编程是条漫漫长路,一直都在发展,至今没有尽头,所以编程的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点赞鼓励一下,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智惠砖家”,科技领域创作者。
不适合学习c/c++,因为c语言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将会很难学,一旦信心被打破会有很大的影响,建议先从Python入手,在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小知识。
小朋友学习编程,这个题目首先要明确小朋友的年龄范围。现在市场上兴起了少儿编程的热潮,面向小学甚至幼儿园小朋友,而且学习的并不是常用的编程语言,而是用Scratch进行搭积木式的教学,卖点也主要是开发智力。但实际上与编程的概念还是有一定差距。
在我的理解,在初中之前学习编程可能并不是很合适(如果为了开发儿童的智力也未尝不可)。初中以后,孩子心智发育到了一定的阶段,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且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直接开始正规编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
对于编程语言的选择,C语言是一种久经考验的成熟语言,学习起来没有太多的难度。许多青少年编程的教材也多是用C来编写,而且编程竞赛的指定语言也大多包括C。如果希望孩子走编程竞赛拿成绩、高考加减分,C语言是[_a***_]不错的选择。
如果孩子本身对编程有兴趣,喜欢写程序或者跟同学一起用编程搞一些小发明创造,还应该学习当前流行的语言如Java、Phython等。因为它们的应用面广,开发工具更新更好,也方便孩子交流扩大知识面。
此外,孩子在学习编程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点非常多,看起来又高深莫测的样子。要孩子能够掌握而且快速掌握大量的编程知识,我们要有一个干净利落的切入角度。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解决问题办法的总结。同学们接触到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出现的,你知道了那个问题,明白了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解决办法也就掌握了。很多同学陷入知识的海洋弄得云里雾里辨不清方向,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些个知识是干嘛用的,不知道它们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出现的。而计算机技术里的很多知识更是这样,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出现就是一大串。你不知道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等着被绕晕吧。所以我们先要把编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来,再理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而这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所谓的“知识点”。因此要经常发出“灵魂三问”这种学习的方法叫做“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用这种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马上意识到这是某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且从问题切入,相信很快就能把新知识理解并加以运用。
最后,也最根本的一条,编程的学习是拿来用的,也只有会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理解编程相关知识。想让孩子学编程的话,可以来看看我发布的零基础学编程课程,学起来既简单又很好玩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psw.com/post/1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