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
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流的本科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相信不单是题主在思考这个问题,全国的教育人士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中国现在的大学大致可以两大类,一类是应用型大学,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谋求到更好的工作。而研究型大学则主要走的是学术研究的道路。毫无疑问,一流的本科教育主要就是指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出拔尖的创新人才的问题,实质上就转化为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出拔尖的创新人才的问题。我认为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保证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现在的高等教育有普及的势头,这个是好事,但是我觉得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能因此而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招生规模,普及高等教育,应该是普通大学的事,因为普及高等教育,使人们有较好的思想文化素养,普通院校就可以办到,无须一流的大学扩招。如果一流的大学也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话,势必会导致生源质量下滑,而且招生规模扩大了,学生多了,导师们肯定指导不过来,教学质量有可能下滑,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掌握不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谈何创新?
2.导师们要善于发现“好苗子”。不可否认的是,能进入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但是他们在学术创新这一方面,不一定都是有天赋的。拥有学术创新潜力的只是一部分学生,所以要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就需要导师善于发现拥有创新潜力的“好苗子”,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指导,引导他们走上学术创新的道上来。
3.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学术创新上来。现在很多大学生上大学的只要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甚至连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生也要为工作发愁。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大学生都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了,他们都去学一些实用的技能了,都去赚钱了,哪有心思放在学术创新上?如果大学生不用担心工作的问题,我想很多学生都会好好坐下来多读几本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何看待云南「结直肠癌基因研究」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
是望子成龙还是利欲熏心?“名利”掠夺了良知,良知输给了“名利”。“过度参与”下的致歉,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讽刺。学二代的悄然“崛起”,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了,只是它仅存在于特定的圈子内,不为他人知晓罢了;又或者有人窥得其中的凤毛麟角,却又高山仰止,无奈之下只得睁只眼闭只眼。
昆明这位陈姓学生及家长,他们的“运气”实在太不好了,那么多人为孩子学术***都没出问题,偏偏他们却撞了邪。要知道,如果严格清理的话,不说远了,只追溯近5年的那些各类专利、论文、科研成果,其结果绝对会惊掉一地的下巴,将有大批通过自主招生进入985、211大学的学生不得不面临退学的风险。
为了让孩子能通过加分入读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一些研究院所的高知分子和高校的老师,利用手中的***,***取并不高超的转嫁手段,将课题研究成果“送”给孩子,美其名曰:“赢在起跑线”。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让孩子赢得了现在,输掉了未来。
更奇葩的是,如此明显的伪学术,却能在相关评审机构的“层层筛选”下登堂入室,个中意味令人深思。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做出“结直肠癌基因研究”并以“作者本人撰写”的名义获奖,如此骄人的成就,为什么不颁个少年诺贝尔奖?
孩子很无辜,原罪在父母。如此弄虚作***,显然是习惯使然,说明这位陈姓父亲曾经的学术成果大多存在“水分”。若真如此,那有“水分”的父母,用“水分”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没“水分”吗?真不知,这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希望这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风不除,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升学秩序,带来入学选拔的不公平,更会严重挤压那些埋头苦读的寒门学子的升学空间。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
如何看待云南「结直肠癌基因研究」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
这个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获奖的报道一出来,网友基本就是一边倒的质疑!这只是一个小学生,若是大学少年班的神童也就算了,这简直就是在愚弄公众!当然,经过调查的结果如大家所料,这是神童父亲过度参与相爱所形成的研究结论,奖项也被撤销!
我们一般的人都能知道这存在猫腻,***可能性极高。但是为什么当时参选以及评选的时候,这些专家看不出来吗?普通人觉得不可思议,专家认为理所应当。若不是媒体报道,若不是网友异议,那恐怕也就这样了!专家成为专家,不仅仅是要由专业能力,相应的道德水准也应当过关!
按照网友所推测,这类奖项或荣誉将来高考是能够获得加分。通过***获得加分,这个不仅是对自己增加荣誉,也是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公平。所以我们也应当慎重对待这些加分选项,避免有人通过这个漏洞来谋取不当利益。
到底是家长“越俎代庖”充当这位六年级小学生参赛的“***”,还是仅限于所谓的“过度参与”?或者二者之间在这位小学生父亲看来虽然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这位六年级学生父亲所说的“过度参与”这让我想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所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孔乙己的这句话如果用在这位六年级的学生家长的身上,估计对方会来上这么一句:“‘过度参与’不算‘当***’,‘过度参与’,科研人员的事,能算‘当***’吗?”
小学六年级学生,很多连基因这个词汇都不怎么理解,但是这位云南昆明的六年级学生居然能够对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研究取得不俗的成果,这难不成是传说中的神童转世?还是如同玄幻小说中所写的此人被某个修炼很多年的老怪物“夺舍”了而拥有两辈子的记忆?如果都不是,那么答案呼之欲出——身为六年级学生家长的陈某“过度参与”所谓的全国青少年[_a***_]大赛。
既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那么家长能否“过度参与”呢?这就好比孩子在参加全国书法大赛的时候,有一定书法造诣的家长直接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好了,孩子直接盖一个章就可以了,家长如果真是这样“过度参与”的话,所谓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有举办的意义吗?
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写出和博士论文的***一样饱满的科研成果来,不管小时候他对科研有多么浓厚的兴趣都是不行的。参加大赛获奖可能会让这位陈同学在选择好一些的初中学校可能会有帮助,但是如此给大赛的公平公正“掺水”,这位家长的做法妥当吗?
在我们身边,一些学生的“作品”,老师完成后交上去评奖;幼儿园小朋友的手工作业,家长代替完成……这样的越俎代庖,这样的比赛和手工作业如果必须需要大人的“过度参与”来完成,我觉得这样的比赛和作业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你觉得呢?
对于科研领域的研究员,我是非常佩服的;但是对于身为科研领域研究员的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科技创新大赛,这是让我很难理解的事情。对于出现这样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psw.com/post/1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