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 科技创新,龚克平介绍
BAT的研发投入加总起来,都不及微软,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情,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是科技企业除了大型如军工、科研机构等有着大量的研究经费,甚至还有国家津贴等费用外几乎所有的私营企业都面临着研发经费不够高的问题呢。
专注于金融知识普及,让知识深入人心,如果觉得回答的不错,欢迎点赞,评论,更多精彩财经知识,请关注我。
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都证明,科技企业需要的就是科技的更新和创新,只有创新带来增长,增长带来无与伦比的市场竞争力。包括摩尔定律在内的科技预言也是需要在有足够的研发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不是芯片的晶体管自己变得。
而微软也好、谷歌也好甚至SPACE X都是一样的,他们都非常注重开发,而这需要的是天量的资金的支持,而这些资金来源很多的私募基金、财团甚至***出资的各种基金会等等,他们支持庞大的开支,但带来的就是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参考各类美国大片中某公司希望开发一种军用或者民用的垄断科技产品,总会出现各种就投资方的身影)。
而我国的企业依靠的确实也有研发,包括BATJ在内,他们都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这个前沿是相对而言,而短板就是这个资金的支持,国内的资本都是逐利的,逐利的是短期利益,希望从金钱上得到回报,而不是行业、产业上的回报,所以,难以维系长期的支撑。而国内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确实世界上最挣钱的企业之一,但是不是因为创新,而是因为不可替代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口红利。因为不可替代,而人口的集中消费和使用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然这也需要企业的创新意识需要保持不变而不是被利润冲昏头脑。而我国目前BAT公司主要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电商、社交、搜索等)这些属于应用层的产品,而微软不止搜索邮箱这类简单应用层,还有操作系统、办公、服务器、数据库等各类核心层的东西,这些东西我国真的不是对手,需要继续努力。
当然,就现在来讲BAT公司的费用虽然不及西方,但是只要大家保持一颗希望进取的心自然也就能赶超了。
所谓的BAT,也就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者在中国可谓是行业的先锋与巨头。而BAT三者的研发投入加总起来,却依旧不及微软,不禁令人咂舌。
可是牛熊交易室想说,这样的情况出现是有原因的,国家与国家的大环境不同是一方面,不同的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也是一个方面,有因必有果,下面就让牛熊交易室说说看法。
首先,中国和美国相比较而言,大环境确实有差距,就像苹果与华为,华为作为我国手机行业的先锋之一,拿出了很好的成绩,并让我们看见了他们的拼搏与实力。但是客观的说,要想拥有苹果的影响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国很多领域都发展较晚,基础不那么好,这是事实。而研发方面,我国对于很多企业的支持也还在一个发展与调整的阶段,所以研发经费上很多企业难以筹集到充沛的程度。
其次,相对于微软而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不是存在于对于产品研发有着主导性需求的行业,比如说腾讯的QQ,微信,或者说游戏[_a***_],自然都不如微软的行业对于研发经费需求那么大。微软的庞大资金,需要对科技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的存在,是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自然数额巨大。因此,牛熊交易室认为,BAT的研发资金不如微软,却也是情有可原。
这很正常啊,结合BAT和微软的实际情况来看,三家企业的研发支出总和不如微软并不奇怪。
根据财报整理,阿里巴巴2017年的研发费用为170 亿元,百度是101.5亿,而腾讯是118 亿,三家之和为389.5亿人民币,按照去年6.4左右的汇率,约和61亿美元。相比较之下,根据各种资料整理出来的微软的研发费用大概在120-140亿美元之间。
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三家企业不去研发或者说不尽力研发。微软的研发费用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们的业务逼迫他们砸钱研发,2010年,微软还是一家传统的软件公司,那一年他们就把年营收的14%用于研发,此后每一年都保持在这个水准上。windows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巨量的资金,比方说去年仅仅投入在网络安全上的研发资金就超过了十亿美元。除此之外,微软还在云服务领域与亚马逊展开竞争,Azure是微软完全自主研发的,其研发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因此,微软的研发投入是惊人的。
国内的BAT都很年轻,而且营收都不算太高,但它们的研发/营收比是相当正常的。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把自己10%以上的营收用来研发,要知道百度去年的营收只有848亿人民币,阿里也只有1582亿人民币,而微软的营收则超过5760亿人民币。
腾讯实质上还是一家游戏公司,游戏业务占到了整个公司营收的35%以上,这一部分的研发支出并不多,因为买买买,大家都懂。
所以,BAT的研发支出总和还不如微软一半实际上很正常。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psw.com/post/2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