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为什么这么低?
从科研院所这方面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是因为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方面,尽管科研院所大批引进了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改善了人才结构,但现有人才引进政策是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历才能享有人才编制,团队中研究生及本科生费用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另一方面,人才引进与产业化结合不够紧密,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高技术成果在我区的转化落地。
(二)缺乏长期有效的转化途径。长期有效的转化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以某科研单位为例,目前该院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常为科技人员主动联系接洽企业,或企业通过授权专利网站的查询联系对接科研人员,囿于缺乏技术评价体系及市场化评估方式,加上科研人员精力有限,无充足的精力进行市场化调研,导致专利转化价格通常不高,从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积极性。
(三)企业对新技术落地的积极性不高。为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各地区***都出台过相关规定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主动对接联系,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遇到的技术瓶颈,从而促进现有技术进行成果转化。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常常对新技术的使用抱有疑虑,在现有盈利前提下,极少数企业愿意试用新技术或新成果,严重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落地。
近些年我经常和一流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打交道,对国内的科技进展有一些了解。对于这个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本来就不是为了面向市场需求所开展的,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迎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一流的科学家关注的重点是基础研究,希望产出原创性的科学思想,做出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科学界所认可。至于是不是能够获得转化,能不能取得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所以也不会琢磨着把自己的成果向市场转化。同时,那些每天琢磨着如何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的科技工作者,往往又比较浮躁,急功近利,难以沉下心来做深入的研究,很难产出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是我们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难以产出面向市场需求的一流成果,成果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转化成功率就自然会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公司如谷歌、微软、通用等每年投入巨大的经费用于新产品研发甚至相关的基础研究,所开展的研究本身就是面向市场需求的,所研发的技术或产品在企业内可以快速地向市场转化。而我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一般都很低,科技成果产出很有限,获得转化的自然就很少。国际最有创新力的100家企业中,美国和日本的占大多数,我们仅有华为等极少数企业能进榜单,这就说明了我们大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力不足。华为每年投入研发的经费几乎和整个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经费相当,所以才能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并迅速获得转化。
三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有待完善。国家现在已明确了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说明我们前面若干年的科技创新机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都是偏低的,现在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和发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科技创新机制,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psw.com/post/22674.html